41岁菜贩8次考研终上岸,花14年考一个普通院校值得吗?近日,41岁菜贩单良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过去14年间,他先后8次考研,在今年4月份,以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被江西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录取,为他这趟漫长的考研之旅,划上一个满意的句号。很多网友被单良追梦的勇气和常人难及的坚持打动,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样的励志故事不值得提倡,高龄考研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据媒体报道,单良对考研的坚持,源于高考失利留下的心结。他一直热爱学习,一心想学医,但两次高考的成绩不尽人意,最后只考取了大学专科。为了弥补学历低的遗憾,考研就成了单良的梦想。2006年专科毕业后,他进入南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科升本)学习,2009年专升本毕业后,他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考研。但在准备过程中,家里突遭变故,父亲病重卧床不起,他是家中独子,照料的重担主要落在他的肩上。多年来,他在照顾父亲之余,还要打工挣钱,常常身心俱疲,但即使是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学习。在7次考研败北后,今年他终于成功上岸,夙愿得偿。
单良的考研成绩
可以看出,单良这一路走来,颇为艰难。因为身兼多重重任,他无法全心投入学习,只能利用照顾父亲和工作休息的间隙,背书、做题、记单词。在他的卧室里,书桌、墙上和天花板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英语句子和数学公式;在父亲的病床边,也贴满数学公式——好在喂父亲喝水的空隙看一眼。因为屡败屡战,单良至今没有成家,期间很多人劝他不要考研,好好工作,甚至对他冷嘲热讽,但这些都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说,自己就跟《士兵突击》的许三多一样,最开始基础差、底子薄,追不上别人,但他相信“是金子什么时候都能发光”,愿意趟出一条血路,让大家看看,“41岁的研究生到底行不行?”
墙上贴满了复习资料。单良用非同寻常的努力,成功证明了自己。他和此前高龄考研的49岁宿管阿姨原梦园一样,给人莫大的精神鼓舞:无论何时,无论多大年龄,人都不能丧失对人生的进取之心,都不能低估自身的潜力,轻易向困难低头。但在很多网友看来,生活不是电视剧,精神上再感动,也禁不起现实的挑拨。评论区里一个普遍的疑问是,40多岁读研出来还能找到好工作吗?高龄读研真的有必要吗?
在他们看来,如果读研纯粹是求知的驱动或为实现未竟的梦想,什么时候都不算晚。但若以此作为职场晋升或美好生活的敲门砖,客观地讲,不是所有的年龄阶段都适合。单良希望毕业出来后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但目前中小学老师招聘一般都有三十五岁的年龄门槛。高校老师年龄要求相对宽松,但基本都要求博士学历。且不说是否有导师愿意带大龄博士,就算单良顺利念完博士,已是将近五十的年纪。就算有高校愿意聘用大龄新人,但面对非升即走的残酷较量,那时候的单良是不是有足够的精力和条件,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竞争呢?
所以很多网友担心,单良用十多年的努力浇筑的考研梦想,费尽千辛万苦考上的研,希望凭借高学历挣得一份稳定、体面生活的夙愿,到头来很可能沦为一场空。即便他不做老师,进入企业工作,受年龄限制,也很难有大展宏图的空间,收入可能还没卖菜时那么高。如果以出人头地、生活水平立竿见影的提升作为终点,单良可能兜兜转转一圈,最后发现自己站在原点附近。相比把人生的大好年华用于考研,当初早点放下心结,踏踏实实地干一份工作,在日积月累之中提升技能,同时不耽误娶妻生子,享受普通人的家庭欢乐,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更保险一些,更值得欲求一些?
单良在卖菜。单良孤注一掷考研,不像是经过理性权衡后的认真规划,更像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执念而不是执着。人证明自己的途径有很多条,为何要吊死在一棵树上,要选择一条很难走、回报遥遥无期的路呢?其实,不仅是针对单良,近些年,对于高龄考研现象,网友普遍是唱衰或劝退的姿势,觉得这里面沉没成本太高,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比起不畏艰险一心追梦的热血故事,大家更喜欢有稳当回报、性价比高的选择。在就业难的现实面前,“努力就有希望”、“有志者事竟成”这类励志语录,似乎成了过时的箴言。
的确,在现实面前,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但纯以回报的大小来论断单良努力的价值、选择的好坏,看上去蛮有说服力,但实际也是一种偏颇的思量,一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论调。这种论调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同样的选择,对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有些人看重的是付出得到多少回报,投入和产出能不能成正比,而也有些人看重的是“我努力过,尝试过,征服过,我坚持下来,我走到了最后”,只有经过这个过程,他才觉得没有辜负此生。所以,我们看到,在2014年教育部取消研究生考生年龄限制后,很多高龄人士加入考研大军,他们固然是为了寻求一个更高的起点,但也是为了给人生一个交代,证明自己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无论多大年龄,都有挑战现实的勇气。
这样的自我证明和挑战,从结果来看可能有点不值当,但对个人而言意义非凡。没有什么力量比得上,一个人心中日积月累的梦想。所以,单良的选择是不是正确,努力是不是有意义,这个答案得问他自己。无论能不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的努力和选择都值得尊重。
当然,我们还是希望,社会各行各业能够更加开放,政府在促进机会平等方面更有作为,让所有人的逐梦之旅不受年龄、性别、身份禁锢——只要肯努力,就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重新再来的可能。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学长就和我说过他为什么考研考公:形势所逼,大势所趋。
先说说现状。相信大部人都是在私企工作,而大部分人的感受也是在私企工作的时候,工作压力大,经常性的加班,工资待遇不稳定,老板拖欠工资,有事没事就倒闭,没完没了的同事矛盾,996式的工作模式挤压仅有的一点生活空间。这都是大家深有体会的。
再来说说考研。很多人考研无非就是下面几种原因。
可选机会多
考研的人一般都是很睿智的,他们的目的简单明了,那就是为将来做准备。考研不仅能够让在将来拥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机遇,还能够提升社会地位。我妹就是考研,在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的方向非常广,可以选择留校,还可以选择考公,而本科生就不可能拥有这么多的机会。
暂时躲避社会
不得不说,考研还能够让自己在学校多待几年,暂时的让自己还能在这个暂时安全的小范围内躲藏起来,不用过多的去面对社会的压力。但是现在的研究生也不好过,导师那一关就挺费心。
为了考公做准备
我妹在研究生毕业后,其中一个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公,因为研究生在考上公务员之后层级要比本科的高一级。工资待遇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科生的学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本科生的能力渐渐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加上本硕博连读、保研等政策越来越广,研究生开始出现烂大街的状态,慢慢变成不考个研究生都好意思说自己上过大学一样。现在凡是好一点的单位起步要求研究生,特别像医学这种专业强的专业,好一点的三甲医院起步博士生,这就导致你想找一个好工作,研究生学历是最基本的敲门砖。所以考研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是这个社会告诉当代大学生必须这么想。
之后说说考公的人都是为啥,这也算老话常谈了。
先来组数据夯实一下现在的现状。2016年国考报名人数为140万,2017年报名人数为149万,2018年报名人数为166万,2019年报名人数为138万(机构改革),2020年报名人数为144万,2021年报名人数为158万,而今年到了两百多万,同比增长30%多。
公务员工作稳定众所周知,待遇也是很好。不会像私企一样天天没有稳定的着落,而且上下班都是很轻松,不会有过多的加班,生活时间会更加充裕。
同时,公务员有各种补助,每天生活成本特别低,不像普通百姓需要自己支付所有的花销。要知道生活成本直接决定了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公务员的幸福指数就比普通人要高。
而且,公务员工作量并不大,每天只要完成常规的工作就可以了,当然了工作量大的部门也有我不否认。
即便大家都知道考研考公是万人过独木桥,但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拼一把,给自己的人生争取一次机会。以考研作为跳板,来改变自己人生的现状。
由于低薪和“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工作基本不符合年轻人对职业生涯的幻想,因此大家对于考公务员的态度,很多就是:实在不行,就考个老家的公务员。
每个人都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现实却是狠狠的打脸,所以,还是希望社保更健全,房子没那么稀缺,上大学也不再那么难,工作没那么难找,创业机会也少了很多……社会进入一种高度稳定,高度富足的状态后,整个社会风气才可能也会随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