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山洪谣言,网民王某受罚: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在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和传播速度也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一起网民编造辽宁鞍山山洪暴发的谣言事件,再次敲响了网络谣言治理的警钟,网民王某因编造并发布虚假视频信息,被辽宁省鞍山市海城网信办联合公安部门依法处罚,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法律对网络谣言的零容忍态度,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络谣言危害及治理的深刻反思。
事件回顾:虚假视频引发社会恐慌
据“网信鞍山”微信公众号报道,网民王某利用群众对汛情的关注,从网络上下载来源不明的道路积水视频,并通过其抖音平台账号“小绵羊,亲们赞不过三”发布了一条标题为“这也太吓人了,山洪暴发了,马路成水上乐园了”的虚假视频信息,这条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引发了24万次浏览和百余条评论,一时间,网民们纷纷表示担忧和恐慌,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辽宁省鞍山市海城网信办迅速行动,联合公安部门对事件进行了深入调查,经查实,该视频内容纯属虚构,王某的行为已构成散布谣言、虚构险情,违反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此,鞍山市海城网信办联合公安部门依法对王某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并作出罚款500元的处罚决定,同时责令其删除谣言视频。
谣言危害:误导公众,扰乱社会秩序
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谣言具有极强的误导性,能够迅速引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稳定,在王某编造的山洪谣言中,虚假的视频内容让许多网民信以为真,误以为鞍山真的发生了山洪灾害,进而产生了不必要的担忧和恐慌,这种情绪的蔓延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谣言的传播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在突发事件中,政府是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当谣言满天飞时,政府的权威信息往往被淹没在谣言的海洋中,导致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这不仅增加了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难度,还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谣言的传播还会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在王某的案例中,虽然视频中的道路积水并非山洪所致,但这样的谣言无疑给当地政府和民众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损失,如果谣言进一步发酵,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治理对策:多措并举,共筑网络清朗空间
面对网络谣言的肆虐,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网络谣言的认定和处罚机制,通过立法手段明确网络谣言的法律责任,提高违法成本,让造谣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要加强执法力度,对散布谣言、虚构险情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要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监管责任,要建立健全谣言监测和辟谣机制,及时发现并删除谣言信息,防止其进一步传播,要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监管和引导,提高用户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减少谣言的滋生和传播。
还要加强社会共治,网络谣言的治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防范能力;企业要加强自律管理,规范自身行为;媒体要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揭露和辟谣;公众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传谣、不信谣、不造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谣言止于智者
王某编造辽宁鞍山山洪暴发的谣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都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谣言止于智者,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保持理性思考、辨别真伪、拒绝传播谣言,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清朗、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让我们携手努力,共筑网络清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