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科普 正文
目录

考研内卷知乎(考研内卷是什么意思)

哉鑫 科普2024-03-062750
1、考研内卷说白了就是考研内部竞争的意思。 2、内卷是从内卷化演变出来的。内卷化是一个社会学属于,是用来描述农业问题的,值得是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但是现在被很多大学生内涵了,用来代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举个例子来说,就有点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你认为逆向考研是在拒绝内卷还是助长内卷?考研内卷最严重的省是北京,其次是山东,然后是河南。北京作为全...

1、考研内卷说白了就是考研内部竞争的意思。

 2、内卷是从内卷化演变出来的。内卷化是一个社会学属于,是用来描述农业问题的,值得是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但是现在被很多大学生内涵了,用来代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举个例子来说,就有点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

你认为逆向考研是在拒绝内卷还是助长内卷?

考研内卷最严重的省是北京,其次是山东,然后是河南。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又拥有8所985高校、18所211高校,无疑成为研究生报名热点。众所周知北京院校的考研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依然没有阻挡报考人数的与日俱增,毕竟一旦考上,在首都北京各高校所能提供的资源是非常可观的。

报考山东院校的研究生人数达到34.8万,相较于2020年31.31万同比增长11.14%。山东目前有2所985高校,1所211高校。山东省的竞争压力可以说从高考就已经开始了,同时山东省人口数已经达到上亿,在如此情况下,不得不说报考山东的考生真的太难了!

报考河南院校的研究生人数达到30.2万,相较于2020年的28万同比增长7.9%。河南目前只有一所211高校:郑州大学,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同时河南又是人口大省,所以对于河南的考生而言求学之路真的是过五关斩六将。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

“如果能考上更好的学校,我怎么可能逆向考研。”

新鲜出炉,刚才转头问我985考211会计(非四财一贸)的舍友得到的回答。

逆向考研是内卷的结果,考研内卷是现在经济形势的反映,从逆向考研的发展路径来看,这是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是助长内卷。

不妨假设市场上的学校分为:好学校1所(记为A校),没那么好的学校1所(记为B校),每所学校有20名本科生,招10名研究生。定义A校的本科生向B校考研究生为逆向考研。

在经济形势恶化前,A校有6人保研,4人考研,10人就业。B校无人保研、14人考研、6人就业。

根据假设,A校有4个考研招生名额,A校的4人理论上都可以竞争一下,B校本科生可以考虑冲一下A校,也可以直接考取本校,10/14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此时A校生没必要主动去B校。

经济形势恶化,本科扩招,研究生扩招,保研比例加大,就业艰难。每所学校本科生变为30,研究生名额15。

A校变为10人保研,15人考研,5人就业。B校无人保研,25人考研,5人就业。

由于A校考研名额只剩5,所以A校考研者,排名不在前1/3的就需要考虑最后大概率无法录取的问题,而且还有B校中的翘楚竞争,A校考研生中后2/3的10人希望很渺茫,赌的成分很大。所以这些人就会把目光看向B校的20个名额,此时产生的就是“逆向考研”。

可能有人会说:考B校的难度没有A校大,难道不是缓解内卷吗?

不要光看A校的学生去B校难度低一点啊,B校还有25个考研生,假设A校10人全部上岸B校研究生,留给B校的名额就剩下10个了,相当于原本有10个可以上学的同学被淘汰。那么这25个人势必会进行更激烈的竞争以求得研究生名额。

现实中不会到B校即止,还会有C校、D校、E校,一层层传导下去,每个人都不得不尽自己的努力来确保自己有学上,而考研生远大于扩招名额就导致优质生源下沉,分数线高升,进一步加剧内卷化。

因此逆向考研是内卷的结果,也是内卷的动因。

解决方案绝不是扩招研究生,那只不过是饮鸩止渴,最关键的是扭转经济颓势,为应届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岗位,让考研不再是逃避就业的最佳理由。

不过看看出生率,逆向考研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绝唱了吧。

韭菜割多了,也不会生生不息。

标签[db:ta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xiangshoe.com/post/3230.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