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究生可以跨专业。
考研究生跨专业的具体原因如下:
个别学校的一些专业如果不招收研究生跨专业考试,会在专业目录的备注中说明,只要专业目录没有申请限制,就可以申请。
跨专业考研的要求:
一些专业不接受跨专业考研的考生,由于专业性很强,考生跨专业很难胜任以后的学习实验。一些专业可以接受跨专业的考生,但是必须有一定的基础,否则考研很难通过。跨专业考研只针对同等学针对同等学历的考生。本科研究生入学考试只要有本科证书,就可以正常参加初试和复试。
初试科目以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一般只要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就不需要额外的考试。但也有一些学校要求考生跨专业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基础。考生可以跨地区考研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可以改变学校。跨专业考生与本专业考生的分数线相同。
研究生的分类:
1、按学籍管理
按学籍管理的不同,分为学历教育研究生和非学历教育研究生。前者指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含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推荐免试和部分高等学校经教育部批准自行组织的单独入学考试),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学习形式分有全日制及非全日制两种。
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硕士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后者指不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没有学籍。
2、按经费渠道
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分为国家计划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简称委培生)和自费研究生。国家计划研究生的培养经费由国家提供,又分为非定向研究生和定向研究生(简称定向生)。其中非定向研究生毕业时实行双向选择的自由就业制度。
考研怎么择校和选专业
英语专业跨专业考研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爱好: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持久的热情和动力。
2.就业前景:在选择专业时,要关注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薪资水平等信息,选择一个有较好就业前景的专业。
3.个人优势:分析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一个能够发挥自己优势的专业。例如,如果你擅长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可以选择法学、经济学等专业;如果你善于表达和沟通,可以选择新闻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
4.学科基础:跨专业考研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因此在选择专业时要了解自己是否具备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如果缺乏相关基础,可以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课程来弥补。
5.报考难度:不同专业的报考难度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一般来说,与英语专业相近的专业如翻译、国际商务等相对容易一些;而与英语专业相差较大的专业如理工科、医学等则相对较难。
6.导师资源: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学校和导师的资源。选择一个有优秀导师和丰富资源的学校和专业,有利于自己的学术发展和职业规划。
总之,在跨专业考研选择专业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个人优势、学科基础、报考难度和导师资源等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
考研究生选学校和专业的方法:
第一步、专业范围选择
(一)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该一级学科下有“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10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10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本专业”。
(二)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例如某同学本科就读专业为“金融学”,该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与该一级学科平行的一级学科为“理论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等6个专业。对于该同学而言,这6个专业均为考研可选择的“相近专业”。
(三)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不属于本科就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的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则为考研可选择的“跨专业”。
第二步、硕士类型选择
(一)类型说明
中国提供两种类型的硕士学位供考生进行选择: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术型硕士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专业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两种硕士类型均为全国统一考试、全日制培养并发放双证。
(二)应试难度说明
1、绝对难度:从初试科目、试卷难度、分数要求三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绝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2、相对难度:从报名绝对人数、报名录取比例、实际录取分数线、复试差额录取比例四方面进行比较,一般而言专业硕士的相对难度要低于学术型硕士。
第三步、意向专业选择
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前面两个步骤,确定自己想考的专业,确定是否跨专业考试。
第四步、意向地区选择
(一)就业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就业,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的第一原则。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学校较多,同理每年的各学历层次的应届毕业生较多,工作竞争相对激烈。例如,如果在北京读完研究生后,同学将回到家乡所在省的省会就业,则选择在本省省会读研为更好的选择,既利于人脉积累,也便于利用好地缘优势。
(二)安家原则
未来打算在哪儿买房子、组建家庭,就选择在哪个城市读研。
这是读研选择地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未来每位研友都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并照顾父母。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买房压力大,如北京房价动辄2—4万元每平,成家安定下来相对非常困难;而其他的省会城市或中小城市相对轻松。例如,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是特别富裕,原则上不建议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作为安家的城市。
(三)经济原则
相比较而言,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读研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固比其他省会城市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要求更高。例如,在北京、上海读研的`学费、生活费、其他开销,将远远大于在武汉、成都等其他城市。
(四)一区、二区选择
按照地域原则,教育部将不同的省份划分为一区、二区,每年的考研复试分数线也分为一区线和二区线。相比较而言,每年国家二区总分线比国家一区总分线要低10分,单科分数线也更低。随着考研人数的逐年递增和招生的结构性转变,考研的总分线也是年年居高不下,让很多学生与成功失之交臂。有鉴于二区省份对于总分线和单科线的要求更低,更加适合不愿意承担考研风险、基础较弱的同学选择。
第五步、意向硕士点选择
选哪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适合自己,而不是它是不是最好,是不是排名靠前;另外还要看自己能够考上的可能性。如果你基础很好,又能抽出时间来复习,应该考重点学校;反之则是一般的学校。再有报考是否方便也是要考虑的。一般地说,还是就近报考、学习比较好。